清心真言

說到施捨做慈善,是否一定要是指定對象才可?

伊斯蘭教的施捨對像已經超越了人類範疇,涵蓋了宇宙萬物。伊斯蘭教把幫助小動物、小生命,愛護一草一木同樣視為慈善行為,能夠得到施捨錢財完全一樣的報酬。真主的使者曾經講述:“一個人正在行路,感覺非常口渴,於是,他找到一口井,下到井底飲了水,上來後,突然發現一條狗極度乾渴,舔著地上的濕土。這人心想, 它也像我一樣乾渴。於是,他再次下井,用自己的靴子盛滿了水,用口咬著靴子,攀上井來,給狗飲了水。真主感謝他,饒恕了他。人們問:真主的使者!為牲畜做好事我們也得回賜嗎?使者說:為有命之物做好事均得回賜。”(兩大聖訓集))

伊斯蘭的施濟對像系非常廣義而普遍化,包含一切。就眼下社會情況而言,有許多迫切需要援助和救助的對象,如扶助貧困學生、創辦圖書館、興辦教育、改善環境衛生、穆斯林精良形象補修加以宣傳、清真寺和公眾活動場所維修、接濟病殘老弱和鰥寡孤獨、扶助貧困家庭、賑災等。穆斯林輯錄裡主的使者還說到:“只要一個穆斯林栽種了一棵果樹,被其他人吃掉的果實就是植樹者的施捨;被偷盜也是他的施捨。任何一種消耗都屬他的施捨。”

 

慈善的意義和影響 : 從信仰角度看慈善事業是信仰的召喚,立行和關懷慈善事業是對真主號召的積極響應,是信仰的程度表現。通過慈善行為,能培養人的善良惻隱之心,增加人的信仰和對真主的感恩。


從心理學角度上,慈善行為能夠給人心帶來理滿足和充實感,給人增加幸福感。能夠幫助他人和社會,讓人體驗到某種程度上的成就感,捐助者心中會充盈著平和與安寧,喜悅和包容。這是造物主特別賦予積極行善、好施者的恩惠“不分晝夜,不拘隱顯地施捨財物的人們,將在他們的主那裡享受報酬,他們將來沒有恐懼,也不憂愁。 (2274 )
從社會角度上看,慈善行為能夠化解社會矛盾,解決貧富懸差。關注弱勢群體、救困濟危是一個健康社會的必備條件,是社會安寧與和諧的有力保障。 “城門失火,殃及池魚”,人類社會是一個大團體,榮辱與共的大家庭,其中的每個成員“唇亡齒寒”,只要有人忍飢挨餓,民不聊生,就會增加社會的負擔,也會使其動蕩。因此,富人和強勢群體關愛和幫助弱勢群體是一種責任,其實也是在幫自己。這向應了穆聖(求主賜福他)的教誨,“不慈愛人的人,就得不到真主的慈愛。”不關心和熱愛社會集體的人會被社會集體所拋棄。
真主在《古蘭經》“黎明章”先是描述吝嗇者復生日的情

況:“在那日,人將覺悟,但覺悟於他有何裨益呢? 他將說:「但願我在世的時候曾行善事。」”(8923-24)然後描述行善者的情況,“安定的靈魂啊!你應當喜悅地,被喜悅地歸於你的主。你應當入在我的眾僕裡;你應當入在我的樂園裡。 (8927-30)

 

“安定的靈魂”是真主對行善者最高的讚譽。行善者的心理是豁達、安寧、平穩、幸福的。從經濟概念角度看,慈善的效益是非常顯著的。如古蘭經的闡明“行一善,將獲得數十倍、數百倍,甚至數千倍的收益”從現實經濟角度出發,捐贈、施捨等慈善行為能夠刺激消費,給社會帶來更多經濟平衡。試想,財富只有被少數群體所壟斷,大多數人都沒有購買能力,也無能力振興個人及家庭經濟時,大環境就會受牽制。不過現代許多成功的企業和富翁們都非常注重慈善公益事業,拿出大量的盈利錢財幫助社會和貧苦階層,事實上,不但提升了企業和個人形象,也推動了企業的發展,帶動了消費和購買力,所謂的利己利人。伊斯蘭提倡秘密的施捨,並嘉許其善舉,但並不禁止公開的施捨。 “如果你們公開地施捨,這是很好的;如果你們秘密地施濟貧民,這對於你們是更好的。”(2271)有時候公開的施捨和慈善行為會起到表率的作用,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隊伍中來。這種慈善行為則有著雙重的報酬。正如穆聖所說:“引人行善,猶如自己行善。”清高的真主又說: “不拘隱顯地施捨財物的人們,將在他們的主那裡享受報酬,他們將來沒有恐懼,也不憂愁。 (2 274)但伊斯蘭禁止的是炫耀、驕傲、目中無人的自大行為和態度。


在現實的社會裡無論是動畫媒體、文字媒體、許多國家的政策都針對伊斯蘭和穆斯林,作為穆斯林不能再自我封閉,放棄自己的話語權,穆斯林應該積極投入到各種公益事業和集體活動中,向社會發出正面聲音,特別是慈善公益事業,並彰顯伊斯蘭慷慨無懼的精神。


隨著內因外患等諸多因素,穆斯林形像在國際和國內受到了嚴重影響,客觀而言,特別是當今我穆斯林的不同公益團體缺乏組織,施濟沒有影響、散亂無章,不能有效與當今社會融合,不能主動、有效地展現自己宗教優秀文化和特質,在很多大型國際的公益事業舞台幾乎造成了集體失聲的喪境,恰恰被他人利用此機會誣衊,讓人誤解為不關心民生和時事的宗教、團體,如此一來失去了社會中的地位,而對社會影響力也顯然是處於有聲無力的情況。如果我等穆斯林人人都盡力盡心團結一致地付出,以十六億多的人口實力,再難的困境、窮境應該不在話下!

 

(馬超興兄弟整理)

語言切換